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AI)與自動化正在慢慢重塑包括航運業在內的眾多行業。眾多航運公司紛紛將人工智能融入其業務當中。
然而,航運業內對于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勞動力的擔憂仍普遍存在。盡管業內專家不斷強調人工智能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積極作用,但現實情況卻對航運業內人工智能使用的接受度帶來了挑戰。
今年,某航運公司為推進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而裁員。據悉,只有一小部分員工受到了裁員影響,被裁員工將獲得高額補償。在該公司采納人工智能技術以提升效率并增強全球競爭力的背景下,其同時又擴大了陸地員工的規模,以實施人工智能技術。
航運業內人士認為,裁員不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一種戰略規劃舉措。
咨詢機構麥肯錫2023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45年將有一半工作實現自動化,這一進程比之前預計的早了十年。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產生文字、圖像或其他媒體以回應提示工程的人工智能系統)有著極高的商業價值,每年可以提供2.6萬億至4.4萬億美元的收益。
到204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預計每年能推動勞動生產率增長0.1%至0.6%;與其他技術相結合時,工作自動化每年可提升生產率,增長0.5%至3.4%。
航運業今年則在自動化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特別是我國的港口自動化,目前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不斷刷新著世界紀錄。
但是,在自動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也加劇了部分人群的擔憂。今年美東港口的罷工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對港口自動化的憂慮所引發的。國際碼頭工人協會(ILA)認為,港口自動化對美國的高薪崗位造成了威脅。而與他們談判的美國海事聯盟(USMX)則解釋稱,自動化會提高效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開出更高的工資。目前,雙方還未達成一致協商。
在追求極高工作效率的推動下,航運業不僅著眼于自動化港口,還對“智能船廠”展開了猛烈的追求,其中韓國船廠是最為狂熱的,特別是韓國HD現代集團造船子公司HD現代三湖,為了減少對人的依賴,正在大力推行“機器換人”的多項措施。
11月,HD現代三湖表示要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領先的“智能自主船廠”——一個集成船舶設計、生產和機器人操作所有相關數據的單一平臺。該船廠表示,該平臺不僅實現無縫自動化,還能縮短30%的生產時間。
HD現代三湖稱,此舉的目的是確保質量。他們通過使用能夠收集實時數據的協作機器人來追蹤并提升焊接等作業的質量。這些數據將有效識別性能問題,進一步優化生產力。“一個人做的話,不可能從早到晚統一做。機器人總是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焊接,所以即使一天焊接100個,質量也相差無幾,”HD現代三湖自動化創新中心副總裁柳尚憲(音譯)說道。
HD現代三湖表示,有了機器人,新手焊工只需接受1-2天的機器人輔助培訓,便能參與到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建造工作中,相較于傳統焊工六個月以上的培訓周期,培訓時間大幅縮減。不過這也有可能帶來一個問題:熟練工人與新手之間的實際技能差距將會逐漸縮小。
柳尚憲認為,隨著特朗普的上臺,韓國船廠的接單數會大幅增加。由于本國勞動力短缺,韓國業內擔心船廠“老齡化”,專業知識無法傳承。他表示,擅長焊接的人越來越老了,年輕人也不會來了,為了保持競爭力,唯一的選擇就是機器人。機器人通過收集和應用機器數據,可以縮小經驗豐富的工人和下一代工人之間的差距,確保技術技能和知識得到保存和傳承。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人工智能和自動化不能是人類完全的替代品。
在全行業整體邁向智能化的趨勢下,無論是為了增加勞動力還是提升效率而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設施,從當前形勢來看,雖然有可能會導致一部分工作崗位被淘汰,但同時也會有新的工作機會應運而生。
比如在航運業,雖然一些傳統的海事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所取代,但也會出現支持和維護人工智能系統,以及將這些技術融入海事運營的新崗位。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說:“每一次重大技術創新都會出現這種摩擦性失業現象。但是隨著人的適應、人的學習、知識的更新,這個問題就會逐漸得到解決,對此沒有必要過度焦慮。”
總的來說,公司需要助力員工掌握新技術,提升工作能力。通過提升員工的工作技能,去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同時減少工作流失。
隨著未來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寬與深化,人工智能將在航運業中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塑造一個更加智能化與可持續的航運業。而如何在人工智能及自動化與人之間找到平衡點,未來仍需繼續磨合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