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喬·拜登周二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新關稅后,全球供應鏈將面臨進一步中斷和成本上升。
這些關稅將對包括半導體、電池、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在內的一系列中國進口產品征收,這些變化將在2024年至2026年之間錯開生效。
Xeneta首席分析師彼得·桑德表示:“拜登總統領導下的新關稅可能是歷史重演的例子。如果是這樣,企業將準備好應對供應鏈成本的上升,最終為此買單的將是美國消費者。
“早在2018年,我們就看到特朗普總統領導下的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了大量關稅。作為報復,中國提高了自己的關稅,這種持續的貿易打擊使得從中國到美國西海岸的海運集裝箱運費上漲了160%以上。
“隨著形勢的平靜,利率在2018年底開始再次下降,但它們從未回到相同的水平,這意味著市場在更高的成本水平上建立了新的現狀。”
桑德認為,鑒于最新的關稅,企業可能會尋求進入美國的替代供應鏈路線。
與12個月前相比,2024年第一季度從中國進口到墨西哥的集裝箱運輸需求增長了34%,這加劇了人們的懷疑,一些托運人正在利用中國作為“進入美國的后門”。
桑德表示:“中國對墨西哥的海運集裝箱需求出現了驚人的增長,而美國最新的關稅可能會讓這種快速增長繼續下去。”
“在純假設的情況下,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31年,從中國進口到墨西哥的集裝箱數量將超過美國西海岸。
“我們可能還會看到,美國托運人希望從越南等國進口商品,作為中國的替代品——自2018年關稅上調沖擊市場以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多。
“然而,與從中國直接到美國西海岸的既定跨太平洋貿易相比,這些供應鏈路線尚不成熟。這意味著更復雜、更不穩定、成本更高。”
海運集裝箱運輸市場正受到紅海沖突和巴拿馬運河干旱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
5月14日,從中國到美國西海岸的海運平均現貨價格為3837美元/ FEU(40英尺集裝箱),與12個月前相比上漲了162%。
從中國到美國東海岸,平均即期匯率比12個月前上漲了100%以上。
桑德說:“從中國到美國東部和墨西哥灣沿岸的海運航線仍然受到巴拿馬運河限制的阻礙。第二好的選擇是蘇伊士運河,但由于紅海的沖突,這對大多數托運人來說也不是一個選擇。
“更多的繁文縟節和供應鏈的復雜性是海運行業目前最不需要的。”
桑德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的反應。“毫無疑問,這是美國針對中國的激進舉動,我們再次看到地緣政治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新關稅將影響每年約180億美元的進口,這在美國貿易的宏偉計劃中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如果中國以2018年同樣的方式回應,那么我們可能會開始另一輪關稅升級。這將意味著托運人和海運服務提供商需要應對更多的痛苦。”
在5月14日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美國總統拜登將在周二宣布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加征關稅,這些關稅是針對中國的電動汽車,還有醫療用品以及太陽能產品的,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此表示,具體情況你可以向主管部門來了解。中方一貫反對違反世貿規則,單方面加征關稅,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