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高運費正給全球供應鏈帶來壓力,對脆弱經濟體的威脅最大。
全球運價在2024年大幅攀升,主要原因是紅海、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等主要海上航線的中斷。這些動蕩導致船只改道,燃料消耗增加,港口擁堵,保險費上漲,全球工業和消費者的總體運營成本上升。
聯合國貿發會議表示,全球供應鏈壓力正在增加,脆弱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和最不發達國家(LDCs)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報告補充說,運費上漲加劇了人們對貿易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的擔憂。
根據截至10月中旬的數據,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盡管近期有所下降,但仍遠高于大流行前的水平。
SCFI指數較2024年高點下跌了45%,比2019冠狀病毒病期間的創紀錄水平下跌了60%。然而,它仍比大流行前的平均水平高出115%,是2023年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跨太平洋和歐洲主要航線以外的現貨運費也大幅上漲。在2024年1月至7月期間,上海-南美航線的平均運價翻了一番多,達到每20英尺標準箱9026美元,這是自2022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同一時期,SCFI上海-南非航線的平均費率幾乎增加了兩倍,達到每TEU 5426美元,這是自2022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SCFI上海-西非航線增長了137%,達到5563美元/ TEU,這是自2022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貿發會議的估計表明,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期間,巴拿馬運河與氣候有關的低水位對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45%的漲幅貢獻了49個百分點。根據貿發會議的數據,從2023年10月到2024年6月,中國集裝箱運價指數上漲了120%,其中紅海和蘇伊士運河的中斷貢獻了148個百分點。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的《2024年海運審查報告》,到2025年,航運成本上升可能導致全球消費者價格上漲0.6%。依賴進口的經濟體,特別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大的風險,潛在的價格漲幅將達到0.9%。僅加工食品的成本就可能上漲1.3%,給這些地區的糧食安全帶來特別的挑戰。
報告還強調,成本上升和連通性下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9%)正在侵蝕貿易競爭力,影響主要依賴必需品運輸的脆弱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貿發會議敦促立即采取行動,通過以下方式減輕貨運市場波動并支持脆弱經濟體:
監測貨運市場趨勢,以便及早發現成本飆升,并協調努力,盡量減少阻塞點的中斷。
加強國際合作以減少阻塞點中斷;航線多樣化以穩定航線和促進區域貿易。
投資港口和基礎設施,升級關鍵基礎設施,緩解擁堵,提高供應鏈效率,特別是轉運樞紐。
運價飆升反映出全球供應鏈潛在的結構性弱點,包括易受地緣政治沖突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貿發會議表示:“如果不采取緊急行動減少貨運市場波動,解決造成混亂的根本原因,對脆弱經濟體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可能是持久的。”
“通過投資彈性基礎設施,使貿易路線多樣化,支持可持續航運和港口解決方案,海事部門可以為更高效、公平和彈性的貿易鋪平道路,”它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