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新關稅和即將到來的供應上升的政治風向表明,2025年將是動蕩的。
今年6月,在歐盟宣布將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ev)的進口關稅上調至45.3%之后,看跌情緒悄悄進入了汽車運輸市場。歐盟的關稅于去年11月開始實施,為期5年,并在對中國政府向國內汽車制造商提供補貼展開調查后上調。這一關稅打壓了市場信心,給汽車運營商帶來了重大阻力。
10月下旬,在第三季度業績公布后,領先的車主運營商威廉森(Wallenius Wilhelmsen)的股價受到了打擊,在兩周內下跌了近20%,之后部分回升,此前股票分析師強調,未來全球汽車銷售預測將走弱。而華倫紐斯•威廉森(Wallenius Wilhelmsen)最近的指引指出,根據調整后的EBITDA同比增長7-12%,2025年將是又一個穩健的年份,這表明經濟將出現軟著陸。
看空者開始咆哮,但我們認為,從中國出發的深海滾裝船(RORO)運輸需求充足,這表明該行業的利率和資產價值在中短期內不會崩潰。
VesselsValue還發現,在2025/26年度,中國約有100萬輛“集裝箱汽車”可能會轉回滾裝模式,這將意外提振對汽車運輸公司的需求。然而,從中國到歐洲的輕型車運費已開始走軟,因為中國的出口量預計增速將放緩,而且大型新造船的交付數量正在增加。
其中包括由中國招商局重工(China Merchant Heavy Industries)于8月交付給挪威Höegh Autoliners的9100汽車當量單位(CEU)純汽車和卡車運輸船(PCTC) Hoegh Aurora,以及將于2026年交付的中國遠洋航運集團(COSCO Shipping Corporation) 30艘PCTC艦隊。
雖然經濟逆風似乎比順風刮得更厲害,但基于中國推動的亞洲穩定需求前景,我們預計租船費率不會跌回長期平均水平。
中國汽車市場的年銷量約為2600萬輛,遠遠超過日本和韓國,這意味著全球銷售的汽車中幾乎有三分之一是在中國。因此,中國繼續出口的潛力是巨大的。
然而,我們估計,歐盟針對中國設定的電動汽車關稅上調可能會使中國的全球需求減少約10%,這是其他地方無法輕易取代的,相當于全球需求減少了2%。如果歐盟要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5%,到2035年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就必須與中國合作,因此很快就需要一個解決方案。美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美國的電動汽車關稅已經達到了100%,在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關稅甚至可能會更高。
這一切都意味著汽車運輸業將在2025年經歷動蕩。到2025年,39%的訂單與現役機隊之比將帶來11%的凈供應增長,這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如果紅海危機的解決比預期的要早,這一數字可能會進一步上升6%至17%,因為在最初的擁堵期之后,返回蘇伊士的時間更短、更頻繁。盡管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但它將輕而易舉地將汽車運輸市場推向供過于求的境地,為利率和資產價值創造一場完美的風暴,引發下一輪大規模的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