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洋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達到1054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
其中,海洋船舶工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370億元,比上年增長14.9%,以修正總噸計的新承接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訂單量國際市場份額首次全部超過50%。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回暖,國際市場份額連續7年保持全球首位,全年實現增加值超過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9.1%。
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 古嫵:2024年,海洋制造業增加值3.18萬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超三成,“壓艙石”作用持續顯現。
此外,海洋服務業對海洋經濟帶動作用顯著。2024年,海洋服務業增加值62849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為59.6%,拉動海洋經濟增長3.6個百分點,高于上年0.1個百分點。海洋旅游市場持續升溫,郵輪旅游熱度高漲,海洋旅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6135億元,比上年增長9.2%。
去年我國海洋原油產量同比增長4.7%
今天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還顯示,2024年,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7%、8.7%。
2024年,海洋能源供給持續增長,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7%、8.7%,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國原油總增量的近八成,繼續成為我國能源增儲上產的主陣地。海上風電逐步進入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新階段,全年海上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近30%,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2024年,海洋水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隨著海上養殖生產集群加快形成,智慧漁業蓬勃發展,“藍色糧倉”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年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4880億元,比上年增長4.0%,2024年海水資源利用規模不斷增加,全國海水淡化產量超4億噸,工業冷卻海水用量超1800億噸。
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 古嫵:全國新增審批用海用島項目4123個、面積26.3萬公頃、項目涉及投資額1.07萬億元,有效保障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油氣、風電、漁業生產等用海用島需求。
去年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7.2%
《公報》還顯示,去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
2024年,我國海洋領域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突破。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最大鉆探深度達11000米。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開拓二號”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級海試,成功采集多金屬結殼與結核樣本,攻克了深海復雜地形高機動行進、智能精細控制等技術。我國自主研發的“璇璣”鉆井系統第二代旋轉導向在南海首次應用,標志著我國高端油氣鉆井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
2024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我國首臺超100千瓦氣動式海浪發電裝備“華清號”成功下水,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累計并網發電量超450萬千瓦時。我國構建超4.31萬個海洋微生物基因組和24.58億條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為“藍色藥庫”開發提供堅實基礎。
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 古嫵:在海洋工程技術、深水油氣開發裝備、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央企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民營企業成立創新聯合體。在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山東、浙江、廣東等地以產業化為目標打造創新平臺,有力地助推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中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專家解讀中國海洋經濟亮點
2月24日,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正式發布《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1054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2月24日在解讀公報數據時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我國的海洋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也是首次突破10萬億元。
公報顯示,我國的海洋傳統產業實現平穩較快發展。海洋漁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海洋水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持續提高;海洋油氣資源保供能力持續增強,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比上年分別增長4.7%和8.7%;海洋工程建筑業穩步發展,跨海通道、海洋油氣、沿海港口及航道等多項重大工程持續推進;海洋船舶工業持續快速增長,新承接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訂單量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
石綏祥介紹稱,2024年,在新一輪全球造船市場上升周期的加持下,我國船企發揮競爭優勢,實現油、散、集、氣4大主力船型訂單批量承接,船舶產品出口到19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同比增長58.7%。全國水產品出口量同比增長12.6%,高于上年12.5個百分點。海上風電產品加快走出去,中國風電企業獲得歐洲最大交
石綏祥介紹稱,2024年,在新一輪全球造船市場上升周期的加持下,我國船企發揮競爭優勢,實現油、散、集、氣4大主力船型訂單批量承接,船舶產品出口到19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同比增長58.7%。全國水產品出口量同比增長12.6%,高于上年12.5個百分點。海上風電產品加快走出去,中國風電企業獲得歐洲最大交易,在德國成功拿下29.6萬千瓦海上風電訂單。海運貿易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全國貨運船舶進出境艘數同比增長7.8%。1-11月,我國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7.6%、7.3%。
“我國的海洋船舶工業2024年全年實現增加值1370億元,比上年增長14.9%,以修正總噸計,我國新承接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訂單量國際市場份額首次全部超過50%。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國際市場份額連續7年保持全球首位,全年實現增加值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9.1%。”石綏祥稱。
他進一步介紹稱,資源保供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在自然資源部全力推進的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我國成功在南海發現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大型氣田——陵水36-1氣田,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1000億立方米。而隨著開平南、秦皇島27-3等一批大型油氣田陸續發現及陸豐油田群二期、烏石23-5、“深海一號”二期等油氣田開發項目相繼投產,我國全年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7%、8.7%,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國原油總增量的近八成,繼續成為我國能源增儲上產的主陣地。
“我國的海洋水產品供給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隨著海上養殖生產集群加快形成,智慧漁業蓬勃發展,‘藍色糧倉’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年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4880億元,同比增長4.0%。深遠海養殖迅速發展,養殖用海空間布局持續優化,新增開放式養殖用海不斷向深遠海域拓展,平均離岸距離由2018年的10千米外延至目前的18千米。”石綏祥稱。
公報還顯示,我國的海洋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回暖,新要素、新動能驅動產業轉型升級,裝備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1%;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保持平穩發展,海洋藥物研發和生物制品開發持續推進;海洋電力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海上風電發電量比上年增長28.2%,深遠海風電有序拓展,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研發穩步推進;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穩步增長,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項目規模超280萬噸/日,海水直接利用量持續穩定增長。
石綏祥介紹稱,2024年,我國的海洋領域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突破,海洋新興產業也在不斷培育壯大。其中,我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最大鉆探深度達11000米。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開拓二號”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級海試,成功采集多金屬結殼與結核樣本,攻克了深海復雜地形高機動行進、智能精細控制等技術。我國自主研發的“璇璣”鉆井系統第二代旋轉導向在南海首次應用,標志著我國高端油氣鉆井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
“此外,我國首臺超100千瓦氣動式海浪發電裝備‘華清號’成功下水,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累計并網發電量超450萬千瓦時。我國目前也已構建超4.31萬個海洋微生物基因組和24.58億條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抗乙肝病毒新藥LY102獲臨床準入,全球首個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藥物‘注射用BG136’順利完成一期臨床試驗,‘藍色藥庫’開發取得新進展。”石綏祥稱。
他表示,2025年,面對國際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需求仍有不足的復雜嚴峻形勢,應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統籌推進海洋開發與保護,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