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交通浪潮正在改變全球市場,但在亞洲新興經濟體,其影響已深入到社會、環境和公共衛生領域。印度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三輪車市場,正在擴大生產規模,新的千兆工廠正在建設中,每年生產超過150萬輛電動汽車。到2030年,要滿足南亞和東南亞的電動汽車需求,估計需要1.3萬億美元的資本。
2024年5月,印度電動汽車銷量增長20.88%,達到139萬輛,這表明汽車供應商的增長潛力巨大。印度電動汽車電池市場在2023年的價值為167.7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攀升至277億美元。根據其到2030年實現30%電動交通的使命,政府通過免除鋰離子電池制造機械進口關稅來加強其承諾。印度越來越多地將自己定位為全球汽車零部件采購中心,其出口量占年產量的25%以上。
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以前不存在的組件,如具有先進化學成分的電池、電動機、電力電子設備和軟件,現在至少占電動汽車的50-60%。印度不存在這種生態系統的大部分組成部分。此外,對稀土原材料的需求和電子子部件的高含量進一步挑戰了當地的增值潛力。
當地制造商嚴重依賴進口零部件(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來生產商用電動汽車發動機,本土附加值有限。無刷直流電機、稀土磁鐵和層壓定子等關鍵部件主要來自中國。
高壓電路的關鍵電動汽車零部件,如連接器、接觸器、繼電器和DC-DC轉換器,大部分都是進口的,因為在當地生產需要高額的資本投資。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占主導地位。
高壓電力電子產品,包括專有系統,如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機控制單元(mcu)和車輛控制單元(vcu),依賴于進口子組件,如IC芯片,TIMs和pcb。此外,在設計復雜電氣系統方面的有限專業知識阻礙了印度oem, CAN(控制器區域網絡)集成和測試嚴重依賴中國。
到28財年,印度汽車工業將投資5800億盧比(合70億美元),實現電機和自動變速器等先進零部件的國產化,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并利用“中國加一”的趨勢。印度具有競爭力的制造基地,生產成本比歐洲和拉丁美洲低10-25%,進一步加強了其作為全球汽車零部件采購中心的地位,戰略位置靠近東盟、歐洲、日本和韓國等主要市場。
航運在電動汽車未來中的作用
在整個亞洲,尤其是印度,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EV)市場使航運成為關鍵零部件進出口的關鍵角色。即使在全球貿易壁壘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也將支持該地區一個強勁的行業。亞洲在提供電池組件方面的關鍵作用凸顯了將這些材料運輸到亞洲以及歐洲和美國市場的挑戰。企業面臨的問題包括能見度有限、潛在的供應鏈中斷以及對可持續物流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長。
隨著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預計將擴大9倍,確保零部件的無縫流動變得至關重要。擁有先進物流解決方案(如通過數字連接提高可視性、靈活的多式聯運選項、強大的全球網絡和戰略性倉儲)的航運公司可以大大促進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