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是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關鍵航道,承載著全球約15%的海運貿易,其中包括近30%的集裝箱運輸,紅海航道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023年11月紅海爆發沖突,迫使部分船只改道繞行好望角。同時,極端天氣影響巴拿馬運河通行受限,南非港口擁堵。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全球商船航行周期延長、周轉率下降和運輸成本上升。
據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港航大數據實驗室數據(簡稱“港航大數據實驗室”)顯示,截至2月20日,經過曼德海峽的集裝箱船數量較去年10月下降66%。紅海航道受阻對我國與歐盟的經貿往來造成影響,也對我國商船隊的安全運營構成挑戰,需要積極尋求應對之道。
航道受阻攪動全球供應鏈
紅海航道作為全球海運線路上的重要航道,對于全球能源、物資等供應鏈來說,可謂是一條“生命線”。隨著紅海局勢持續緊張,這條航運大動脈隨之受阻,全球供應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紅海航道受阻,導致航運市場運力暫時短缺。紅海危機導致的繞航、巴拿馬運河枯水和南非港口債務危機引發的擁堵,延長了船舶周轉期。全球集裝箱周轉出現缺口,歐洲作為主要消費市場,集裝箱回流至中國時間延長,導致空箱回流困難。危機持續,可能導致運費、集裝箱租金上漲和運輸相關資源擁堵。
1月12日,中國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CCFI)環比上漲21.7%,空箱短缺現象初現,部分沿海港口倉庫爆倉。但在農歷新年,運價已出現回落趨勢,資源短缺情況部分緩解。
由于紅海危機并非全球運力周轉放緩的唯一原因,因此,預計隨著巴拿馬運河水位回升、北半球氣溫轉暖等因素,全球運力周轉將在第二季度明顯改善。
歐盟恐慌性補貨將引發海運需求上升,商品貿易庫存量將走高。全球貿易通道受阻雖對全球經濟構成挑戰,但短期內可能刺激貿易訂單增長。
以2021年“長賜號”事件為例,全球對海運網絡韌性的擔憂引發了歐美國家的超訂貨物和海運需求激增。紅海危機可能再次引發全球供應鏈的恐慌情緒,促使能源產業、制造業和零售業提高安全庫存量,結束“去庫存”進程,推動商品貿易和能源物資儲備庫存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上升。這可能導致歐美的通脹率進一步上升,而美元減息的可能性將延后,但在中國政府貿易伙伴多樣化背景下,今年我國出口貿易仍有較強增長動力。
中資船隊在紅海危機中展現出了更強的韌性。港航大數據實驗室的數據顯示,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曼德海峽的集裝箱船通過量分別比2023年11月下降了39.5%和30.06%,而中資船舶的通過量變化率相對較低,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優勢。中資頭部船隊,如中遠海運集運與散運、交銀租賃、工銀租賃等,未因恐慌而停航,而是理性應對。這表明,與外資船舶相比,中資船舶受紅海危機的影響較小,中國航運市場展現出更強的應對能力。
把握危機中蘊藏的機遇
紅海危機對中國航運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短期內緩解了運價低迷和船舶閑置問題。
盡管亞歐海運航線受阻繞道,但我國出口壓力相對較小。歐洲能源和商品供應緊張,通脹加劇,可能波及北美,卻有望提升我國對歐貿易需求。紅海航線涉及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氣運輸對我國能源進口影響有限。歐洲能源短缺會加劇其商品進口保供需求,中國制造商品運往西歐的航程延長1周—2周,成本增加約30%,但額外成本有望轉嫁給收貨方,減輕我國出口商的負擔。
中歐貿易通道安全問題凸顯,“一帶一路”影響力將上升。海運網絡的脆弱性暴露出過度依賴單一航道的風險,中歐班列和北極航線的重要性上升,中歐雙方將有更多共同利益推動合作,減少對單一航線的依賴,并深入參與海運網絡的監測與保護機制。
中國航運的優勢或能有效突顯,提升我國航運軟實力。紅海危機雖然也會增加中資船隊的運營風險,但也為我國船商發展帶來了機遇。赫伯羅特和新加坡船務等公司租賃中國籍船舶,突顯中國船舶的市場競爭力。在歐線海運費上漲的背景下,中國船東通過海上護航力量提供優質航海保障服務,可提升中國船籍吸引力。中資船舶保險業可把握其他保險公司不愿承保紅海和俄羅斯航線船舶的機遇,推出相關保險服務,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外資船舶繞道航行時間增長,地中海空箱回程和調運需求大增。繞行好望角將使上海至鹿特丹航程延長6.9天,至紐約延長4.9天,至意大利熱那亞則延長11.3天,主要影響意大利和希臘等地中海東部港口。中資船舶可利用這一機會,調整航線策略,吸納更多運輸需求,提升盈利能力。
同時,隨著紅海危機的持續,中國沿海港口既需保持空箱供應穩定,又要避免過度新建集裝箱,以免出現短期短缺或長期過剩的情況。
以多維度綜合措施抗風險
面對頻繁的突發事件,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中國航運市場迫切需要采取多維度的綜合措施增強抗風險能力。筆者建議,應從加強國際合作、建立海運監管預警機制、船舶航行保障服務以及發展航運金融保險等策略,以穩定市場發展等方面入手。
加強紅海海域國際信息共享合作。借鑒日本在新加坡建立馬六甲海峽信息共享中心的成功經驗,中國可與阿拉伯國家合作,簽署《對付海盜及武裝襲擊船只區域合作協定》,并在紅海地區(例如吉布提或埃及)設立海上聯合通航安全監測信息共享中心。
中國作為航運大國,牽頭推進全球航運安全國際合作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擔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不僅能促進全球航運體系的穩定,還能更有效地保護自身的航運利益。該機構可由船東協會等行業組織出面,通過國際行業合作,避免觸及政治敏感問題。
構建全球海運網絡大數據監測預警機制。在風險管理方面,中國需建立全球海運網絡大數據監測預警機制,整合衛星遙感、船舶軌跡、海洋氣象和反恐信息等大數據資源。該機制將對海運通道流量、船舶行為和航線運力進行多維度監測,實現對通道異常和港口擁堵的即時預測預警。一旦發現潛在風險,將立即發出預警并提供應對方案,確保有效應對紅海等類似事件。
同時,應推廣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開發的海上通道與港口監測預警信號燈系統(該系統最早于11月21日發現曼德海峽通航異常),為我國航運企業提供大數據支持下的航行保障公共服務。
積極拓展運輸網絡的冗余性和可靠性。為增強中歐運輸網絡韌性,建議充分利用中歐班列和北極航線,著力技術升級、有效投資和合理運營管理。具體措施包括解決高緯度通信和航運保障問題,加強沿線配套設施建設,新造高冰級破冰船,設立“北極航運樞紐港”,投入有冰級的船舶等。
并且,發展中歐班列和航空運輸,加強統一標準的鐵路軌道建設,減少換裝次數,提升貨流量。通過增加陸路和空運選擇,中國可以更靈活應對突發事件,提高運輸可靠性。利用“一帶一路”擴大貿易市場,分散風險,更好地適應全球貿易動蕩局勢。
提升船舶航行保障等海事綜合服務能力。建議推廣“五星旗”船舶的優勢,并推出“五星旗”第二船籍護航服務,借鑒挪威國際船籍登記制度(NIS)的經驗,吸引更多船舶掛靠中國第二船籍。在上海洋山港和海南洋浦港試點相關制度創新,同時加強對中國船舶的護航保護,提升五星旗船的吸引力。
面對紅海危機等全球航運挑戰,為第二船籍為中國的船舶提供特別護航服務,以增強我國船旗國地位和航運保障體系。
在國際租船合約中,推廣中國租船合約范本,并確保中國仲裁和海事法院在解決爭端中發揮主導作用,從而更好地保障中資船舶的全球航運利益。
持續推進我國出口貨物附加值升級。在產業結構上,中國需推動產業升級,降低對低附加值產品的依賴,并發展高端制造業,以促進中國品牌和設計的國際化,這將增強中國航運市場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低附加值商品對運輸成本波動敏感,而隨著全球供應鏈布局的重視,運輸貨物的附加值結構升級至關重要。因此,中國應致力于品牌化和高端制造,發展如汽車、半導體、船舶、數控機床、手機等高附加值產品,這些產品對時效性和運輸成本的敏感度較低,有助于提升未來運輸方案的選擇和運輸成本風險的應對能力。
利用風險上升期增強我國航運保險市場競爭力。我國可利用與海合會、金磚國家等的合作關系,推動民間金融商業合作,成立區域合作再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機制,共同分擔航運業面臨的政治動蕩、極端天氣、海盜襲擊等風險,實現風險的有效轉移和共擔。
我國保險企業可針對紅海、俄羅斯航線推出保險服務,保障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的航運業務中斷、貨物滯留和航線封鎖風險,提升在國際保險市場的份額。同時,推廣人民幣結算的保險產品,構建以人民幣為核心、外幣一體化的海運結算服務體系,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商貿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