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運輸部要求各地積極推動“陸改水”“陸改鐵”服務,保障重點物資運輸暢通。各地各單位積極行動,為企業紓困解難。
“陸改水” 保出貨
江蘇省內各地近期陸續推出“陸改水”進出口新通道,緩解疫情造成公路運輸能力不足的狀況。
近日,搭載著72箱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駁船從金壇港起航,經水路至蘇州港進行集并,再運至上海洋山港口岸出境。“這批貨物交期緊,看到集裝箱上了船,客戶才放心。”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物流總監朱捷勇說。
“億晶光電企業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以前主要依賴公路運輸。”金壇港主要負責人陸琪介紹,“這次我們通過另辟一條物流出海大通道——就近依托金壇港作為起運港,經內貿水路中轉發運至洋山港,一次性減少物流成本約25萬元。”
“‘水水中轉’這種高效、經濟的水路聯運體系能最大化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張家港港務集團生產業務部負責人黃英凱看來,“水水中轉”是實現通江達海、聯網運輸的“快車道”,“目前張家港港‘水水中轉’業務增速明顯高于全港業務增速。”
在深圳前海,滿載著電子產品、日用品的100多個標準集裝箱,從前海綜合保稅區媽灣港口搭乘駁船發出。兩個半小時后,這批跨境貨物到達香港青衣碼頭。同時,前海綜合保稅區上線了“粵港跨境通”平臺,可提供信息對接、訂單管理等功能,解決了以往單純水運模式找船難、成本高、時效慢等問題,進一步幫助企業提高物流運輸效率。
安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水路的運輸潛力,加大“陸改水”力度,通過長三角區域港口一體化協作機制,緊急開通“陸改水”直達航線等一系列措施,全力保障企業外運物流暢通。 近日,在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整車發運區里,100多臺新型鋰電池叉車被依次裝入約20個集裝箱。據了解,這批叉車被運往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然后搭乘合肥—上海的直達“港航巴士”,從上海再換乘國際班輪通達世界各地,而此前這些產品從工廠到上海95%以上走的都是陸路運輸。
合肥多部門聯合鼓勵企業重塑物流方式,倡導“陸改水”,并給予“陸改水”企業補貼。合肥市相關部門還聯合“港航巴士”水運平臺,建立了船舶運力需求庫,協調生產、航運及港口三方,針對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特殊化定制服務。據了解,目前安徽合力、長虹美菱、江淮、美的等多家企業都享受到了“陸改水”帶來的便利。
“陸改鐵” 降成本
3月13日以來,宇常通多式聯運(江蘇)有限公司承擔了常州—上海洋山港92%以上的業務,宇常通加急制定了海鐵聯運方案,將符合運輸要求的企業納入“海鐵聯運”名單,保證貨運暢通,今年3月累計發運2700多標準箱貨物。
宇常通多式聯運(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壯波表示,清明節后,該司向鐵路方面申請了常態化開一周10班的措施,保障常州本地的貨源及時運送出去。
今年3月,常州至上海港“海鐵聯運”一共發送了1617車,3234標準箱,發送貨物4.6萬噸,產品主要有太陽能光伏、地板、一次性醫療產品、電子產品及汽車零部件類產品為主。
“海鐵聯運”班列自2019年開行以來,已累計發送貨物8.1萬標準箱,發運量116萬噸,實現本地企業物流運輸降本4056萬元。
依托進港鐵路線、聯運場站、班列等多式聯運資源,南京港推動多式聯運資源的一體化配置、一體化調度和協同運營,成功打通了安徽、江西、寧夏、重慶等地至南京鐵水聯運進出口通道,開啟了大宗散貨運輸新模式。南京港還為南京及周邊地區的家電、家紡以及光伏等新能源企業提供國際班列、“南京—上海”沿江海鐵班列以及集裝箱水鐵聯運服務;為江西、寧夏以及重慶等地的建筑材料企業提供集裝箱水鐵聯運服務;為安徽、河南等地的傳統能源企業提供大宗散貨水鐵集散聯運等“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務。
公路運輸不暢期間,長三角鐵路協同江蘇省鐵路辦制定發布《疫情期間江蘇鐵路貨運保供工作指南》,公布省內31個主要貨運站點的聯系方式、辦理流程、班列排圖情況,指導各地做好“公轉鐵”工作。
江蘇省各地積極引導相關企業“棄公改鐵”。其中,4月份,無錫至上海蘆潮港海鐵聯運發送3692標箱,同比增長89%。
5月2日,連云港港口,進口化肥集中“上岸”。“我們發揮鐵路專用線優勢,與企業人員合署辦公,做到應運盡運、快裝快運。”徐州貨運中心連云港經營部東聯班組組長孫申韓說。
當前,鐵路部門正將線路能力、機車車輛、人員力量等資源向貨運系統集中。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貨運部主任郭堅說,“圍繞提升鐵路通道運能,還增加海安—蘆潮港、常州—穿山港、鹽城北—北侖港等4個班列,并對京滬線徐州北—南翔間、滬昆線南翔—新塘邊等多條線路貨運列車按最高時速90公里組織運行,提高主要通道運輸能力。”
業內人士坦言,長三角中歐班列、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海鐵聯運班列常態化開行,讓本土企業吃下“定心丸”,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了一條安全、高效的國際物流通道,緩解了航空、公路等因疫情防控需要停開或者減少開行造成的供需矛盾。
一批批家電、家紡、光伏組件、水泥熟料、石膏礦、煤炭等物資正通過鐵路和港口快速流通。有企業負責人感嘆說:“關鍵時刻,鐵水聯運是企業物流的‘生命線’。”
航運企業加入保暢隊伍
在長三角部分公路運輸受阻的情況下,中遠海運集團憑借在長江運營的140多艘集裝箱船舶、40多條航線,在長江沿線55個港口均開通了“陸改水”服務。目前,南京、揚州、張家港、徐州等地到上海實現了“天天班”,以“五定班輪”(定航線、定船舶、定班期、定碼頭、定人員)的服務,確保物資準時送達。
中遠海運集團通過“陸改水”“陸改鐵”,從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運送5500多噸民生物資、醫療物資原材料和方艙建造所需設備等抵達上海,還有40多輛負壓式救護車以全流程方式經海運從海外進口零部件,經駁船運至生產線,再組裝成整車后星夜運至上海,為長三角戰“疫”提供中遠海運解決方案,為保障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民生發揮重要作用。
中遠海運充分利用長江支線和寧甬、乍甬支線以及滬太通服務等,加強短途公路運輸運力儲備,以“短拖+駁船”的公水聯運模式,緩解集卡緊張的問題。近幾周,長三角駁船貨量增幅在20%以上,長三角沿江班列重箱操作量顯著提升,同比增長近80%。充分發揮延伸服務優勢,升級擴容各地到上海的海鐵聯運服務。3月以來,中遠海運集團打造一系列海鐵聯運新線路,讓疫情下的客戶出貨有了更穩定、更便捷的選擇。
在蘇北地區,中遠海運集團提出了“五定班列”(定點、定線、定時、定價、定班次)和“五專服務”(綠色專線、訂艙專屬、用箱專屬、艙位專屬、服務專屬)的對外承諾,在原有每周一、三、五每天雙班的基礎上再加開每周二、四、六、日的單班服務。如從江蘇海安出發,天天有班列,助力海安周邊地區貨物順利出運。“五專服務”可為客戶省去調空箱的時間成本,進出口聯動還能為客戶提供“空進重返”定制服務,解決客戶用箱燃眉之急。
連日來,馬士基針對上海疫情推出“陸改水”“海鐵聯運”等服務,提供可靠、高效的“端到端”供應鏈服務,確保貨運物流暢通。“陸改水”服務覆蓋了長江沿岸的12個碼頭,海鐵聯運幾乎覆蓋整個華東地區。
據了解,馬士基“陸改水”服務覆蓋九江、南京、蕪湖、揚州、張家港、泰州、常熟、無錫、安吉、大豐及太倉港,有多條線路滿足客戶需求,每周至少有兩班駁船與上海外高橋、洋山碼頭的大船對接;“海鐵聯運”服務提供最先、最后一公里拖車服務,直接對接鐵路運輸,每周有多個班次銜接港口船期,與駁船相比可節省75%的運輸時間。針對從上海出口的貨物,馬士基還豁免了3月28日至4月24日之間產生的電放費、第三地簽單費、正本提單改成海運單的改單費;額外延長3月28日至4月15日之間付款期。此外,為客戶提供把貨物暫時儲存在選定國外中轉港的服務,最長可達28天,以緩解上海港的堆場壓力。